产品中心

铁肩担道义嘉盛公司实施阿坝新一轮农网改造巡礼


发表时间:2024-08-09 17:53:07 来源:现代极简系列



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北部,辖马尔康、汶川、九寨沟等13县,幅员8.42万平方公里,是四川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。境内高山峡谷耸立、沟壑峰峦叠嶂,蕴藏了丰富的水能资源、矿产资源。

  自2016年以来,四川建设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紧紧围绕阿坝科学发展、保护生态、改善民生三大历史任务,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、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面出发,积极为国网电力建设服务,大力推进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,建设网架坚强、安全可靠、绿色低碳、经济高效的阿坝大农网,扎实开展电力精准扶贫项目,改善阿坝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电条件,促进阿坝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。

  2017年底,嘉盛公司将完成阿坝地区199个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中心村项目,新建10KV线只,涉及全州除茂县、九寨沟外的11个县,建成与阿坝中心村定位相匹配的安全可靠、经济合理、坚固耐用的现代化农村电网。

  铁肩担道义,忠诚铸担当。随着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项目的全面铺开,在阿坝辽阔的大地上,铭刻着200多个日日夜夜里,嘉盛公司的建设者们,披荆斩棘,执着前行,挥洒的汗水与足迹。这群高原耀眼的建设者们战烈阳、斗寒风,克服种种困难,为工程的建设默默奉献着,在保障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,力争使项目早日完工、早日投产。高山峡谷之上,一根根电杆拔地而起,饱含着全体建设者的智慧与艰辛,一条条崭新的配电线路,打通了制约阿坝偏远乡村发展的血脉。

  众所周知,电网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,关系农民生活、农业生产和农村繁荣。而对于阿坝地区的农网建设来说,由于地广人稀,山高路险,部分村寨都修筑在山顶或山腰的缓坡地带,无形之中给项目的施工增加了工作强度与难度。

  位于理县通化乡的增头村和西山村,是阿坝地区典型的高半山村,仅仅是开车上山和下山就需要3个小时。道路狭窄,施工队只有采用拖拉机进行材料转运,一台拖拉机一次只能拉一根,一天也就跑一个来回。

  在西山村一条10KV线个杆位就没有道路可以到达,就是这6杆看着不远的直线距离,施工员仅是走完就足足花了一个多小时,而最远的一处需要工人们抬着一吨重的电杆走700米,在海拔3000多米、近70度坡度的高山上,没有通行道路,就连爬坡都十分吃力,更别说把电杆抬到杆位上了。“干这一个项目,劳动强度相当于以前的三个项目!”现场实施工程人员说到。

  从国道317壤塘石里乡段分路到下大石沟村二多拉,仅600米高差的盘山“公路”,汽车愣是开了半个多小时。说是公路,其实就是碎石子铺出来的一条乡村土路雏形,路面不到2米左右,没有一点保护措施。到达二多拉之后,只有车厢里满满的离合片“胶臭味”,预示着这段行程的惊险。

  “这个坡真的太陡了,施工的时候,人稍微往边上站点,心里都害怕!有一次我们步行上山,花了近两个小时!”现场实施工程人员表示,为了方便施工,施工队都是长期驻扎在二多拉的山上,当记者一行到达二多拉时,施工队负责人连忙打开汽车后备箱,将里面准备的食材拿了出来,尴尬地说道:“你们要是再不上来,我们连饮食都困难了哦!”

  在马尔康梭磨乡木耳溪二组,为给山顶的5户人家进行农网改造,实施工程人员专门从金川雇佣了2台4驱拖拉机进行电杆等材料转运,足足花了七天时间才将所需的10多根电杆运送上山。“特别是在草灯乡有两个村,80多公里的坑洼路,我们施工队都爆了8个轮胎了,有一次刚换一个新胎,一趟都没跑完,轮胎就报废了。”施工现场负责人李承全说到。

  而在放线过程中,由于部分村民地里的庄稼还未收割,还需要人力来托起电缆线,确保放线过程中不损伤到村民的农作物,而这样一举下来,通常就是一整天,高强度的紫外线照射下,很多实施工程人员皮肤都被晒伤了。

  “事实上,一切自然条件与外部环境我们都可以克服。但农网改造项目本身属于民生工程,对于当地村民是零补贴的,我们最怕的就是村民不理解,来阻拦施工了!要么不让地里埋杆,要么不让线路从家旁过,就连我们转运到路边的电杆,都有遭到破坏的。当然,这也是少数现象,在当地政府的大力协调下,部分问题都得到了解决。”嘉盛公司农网项目部冯龙腾表示。

  此外,记者还了解到,此次农网改造中,仅仅是在理县一标段就有10处与汶马高速交叉施工区域,由于高速公路与国道线已占据了河道两岸位置,现行设计线路已无架设通道,目前已申请采用电缆通行报批,正在等待批复。

  由于阿坝地区地域广、物程长,受交通不便、高寒气候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,树线矛盾、施工外力破坏隐患、线下违章建筑等问题仍较突出,加之部分村民不理解支持,且同时与汶马高速交叉作业。项目开工以来,在建设工程中可谓是坎坷而行。嘉盛公司不等不靠,充分的发挥统筹管控能力,协调各实施工程单位精诚团结、勠力同心,克服山高坡陡、悬崖峭壁等困难,立杆基、架导线、装电表……用铁军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啃下这块硬骨头。

  “自从浮云牧场修好后,我们这儿的电就不够用了,以前用电饭煲煮饭,只要半个小时就好了,现在要40多分钟,山上的电太软了,这些老线路都架起好多年了,有些杆子都歪了,我们的电线都脱皮了,这个电又看不见,闻不着,用起来还是有些不放心,你们这个电要好久才牵进来哦?”西山村村民余某看着家门旁已立好的新电杆,热情地与实施工程人员攀谈起来。

  事实上,在新一轮农网改造所覆盖村寨中,像电杆破损老化,杆径小,高度低,甚至采用木杆代替,原有横担架设存在部分铁附件已经老化锈蚀,低压小截面裸导线对地距离低,入户导线私拉乱接等现象经常可见,且村民现有的表箱大部分已严重破损。

  近年来,随着阿坝农村经济条件发展,村民生活水平慢慢地提高,原有的农网线路已不足以满足村民取暖、家电及照明等日常生活用电需求,供需不平衡,电压不稳、经常性停电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村民的生活,部分地区农网长期处在高负荷运行状态。

  在理县猛古村,村民前期一直用的当地小水电站的供电,电压不稳,一碰到恶劣天气经常性停电,且用电受河流水量影响,枯水期电量一直不够用。当地农户迫切希望改造后的农网能尽快投入运行。

  猛古村扎西尼玛表示,“因为电压不稳,忽高忽低,家里冰箱都被烧坏了好几次了,现在,城里卖冰箱的都不愿意卖给咱们猛古村这边了,新的冰箱拿回来还没用到两三个月,就因电压不稳被烧坏,都没过一年保修期呢!”

  对此,嘉盛公司方面表示,在此次改造中,将对房屋密集和树木较多的台区进行绝缘化改造,并为村民一户一表安装智能电表,改善护套线私拉乱接现象,消除村民安全风险隐患。提高所涉及台区低压配网线路供电能力、电压质量、可靠性,大幅度的降低线路损耗,完全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用电问题。

  如今,走进猛古村,映入眼帘的不再是随意乱挂的“蜘蛛网”,一条条整齐有序的低压线,一座座崭新的敞亮的变压台区,勾勒出了猛古村民的新生活。目前,猛古村农网改造主体项目已完工,线路下户正在进行中,届时,猛古村将彻底告别小水电时代,即使在用电最高峰,猛古村民也可以一边看着电视,一边烤着火炉,享受闲适的村居生活,不需要过多的担心用电安全和跳闸。

  据了解,自2016年新一轮农网改造中心村项目开展以来,在嘉盛电力公司如火如荼地建设下,项目如今已接近尾声了。站在下大石沟村村长路甲家门前,往山下望去,一条条银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,这些植根于每个村的农网建设,就是阿坝地区蒸蒸日上“致富线”,它们像“加油站”一样,为百姓生产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
  电,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,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。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说,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,将直接重构农村前景,加快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变,而通过改造使城乡电网发展协调共进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便更有保障。

  金川县俄热乡依斗村和嘎斯都村,是阿坝州有名的贫困村。8月底,川西高原的阳光依旧格外刺眼,晒在身上辣的感觉。在金川俄热乡依斗村,嘉盛公司精准脱贫项目施工现场,村民二间家门前,一个个头戴黄(蓝、红)色安全帽、身着红色外褂的身影正在现场紧张地忙碌着。

  “再高一点,往后再拉一点……不要碰到地里的庄稼了!往这边偏一点,再往这边偏一点……”在工人们的齐心协力下,二间家门口的电杆终于立起来了,新的电杆比原来的足足高了2米。电杆立起来后,在填埋的过程中还要反复校正,然后高空技工再进行横胆等器具安装,这仅仅是嘉盛公司在依斗村开展电力扶贫的一幕

  随着一根根电杆不断立起来,电力精准扶贫工作不断推进,村里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颜。而在此次改造前,依斗村以及嘎斯都村所用电力均靠小水电供电,原有的变压器容量小且供电半径较长,电压极不稳定,冬季的时候甚至只有80V,连普通的家用电器都带不起。供电线多年前由村里组织电工自行架设的,杆低、线路矮且乱,对地安全距离不足等问题重重,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。

  要想富,先修路。对于阿坝州像依斗村这样的村庄来说,电力则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掣肘。由于历史和电网结构因素,一方面阿坝部分县域的农村中低压线路供电距离较长,配变容量不够,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逐渐起步,农村居民用电需求增加,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季节性负荷造成过载,“低电压”、“动力电”问题任旧存在,农村电网亟需进行系统有效改造。

  精准扶贫,电力先行。在依斗村的一家养殖场,因为供电不能满足大功率设备作业,效益一直提不起来。而此次嘉盛公司进行的电力精准脱贫项目,也正是对依斗村及嘎斯都村电网进行的首次改造,待项目完工验收后,这两个村的310多户家庭将会用上安全稳定的国网电了。

  据嘉盛公司农网项目经理冯龙腾介绍,为让贫穷的地方早日用上致富电,自今年7月底以来,嘉盛公司便着手开展金川电力精准脱贫项目,按照计划要求,将为依斗和嘎斯都两个村新增(改造)12个变压器,完成低压12.3公里、高压0.9公里的线路改造。此外,在马尔康的精准扶贫点也在同步推进。

  农网改造,改出阿坝人民的幸福生活,更点亮阿坝人民心中的灯塔。这束光亮,随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基塔、电杆,一次次走进百姓心田的忠诚服务,滋润人们的心灵,内化为加快建设民族地区的实际行动,为阿坝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加油助力。

相关产品更多 >